在本期【大宸论道】直播中,旅道集团研究院院长、大宸文旅负责人肖勇先生聚焦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,深入剖析了文旅项目的核心逻辑与未来趋势,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思路。
肖勇指出,乡村文旅虽热度高涨,但也面临诸多风险,众多乡村休闲项目生命周期短暂,往往红火数年后便走向衰落。过去,乡村建设过度关注硬件和功能性层面,满足基本的居住、使用和环境需求,却忽视了乡村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。
如今的乡村振兴需以文化为内核,通过内容激活地方特色,将传统的美食、风俗等“半成品”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产品,如乡村演艺、特色民宿等,实现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内容打造的转变。
“游客为何要来?这是核心问题。”肖勇以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例,强调艺术节通过在地文化转化,将西樵山从区域景区升级为现象级打卡地,带动周边产业与资本关注。“艺术家将本土文化翻译成现代语言,形成差异化的核心吸引力,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”
以佛山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例,该活动成功激活了西樵山区域的文旅产业。此前,西樵山虽为 5A景区,但知名度与客流量远不及长隆、白云山等。首届艺术节引入26位国内外艺术家,创作了《静静的灯塔》等作品。艺术节以水为脉打造沉浸式体验,结合龙舟、醒狮等非遗文化,将西樵山及周边村落串联成艺术矩阵。
肖勇强调,艺术节的成功在于“先烧热内容,再配套硬件”的逻辑。“社会资本不愿承担从0到有的风险,政府需通过文化项目提升区域热度,再吸引资本入场。”第二届艺术节通过水系串联西樵和九江,引入本土艺术家,结合AI技术生成互动内容,推动文化体验从“观光”转向“深度参与”。
面对AI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与机遇,肖勇提出“技术平权”概念。AI可大幅降低文创内容生产门槛,助力乡村IP快速生成。“过去设计一个IP需团队协作数月,如今通过提示词即可生成数百个方案。”他指出AI在文化挖掘、传播效率上的潜力,但也提醒需关注版权与伦理问题。
肖勇列举河南光山县借助文产特派员,导入乡村文化,开展AIGC文创设计竞赛,挖掘当地文化 IP;开平塘口镇将粮仓改造为灯光艺术节和先锋打卡点;高明苏村以锦鲤文化为主题,开发周边产品;龙门的寻猫之旅以豹猫 IP 激活当地产业等。这些项目均通过挖掘在地文化,以小见大,实现了乡村产业的活化与升级。
针对乡村文旅生命周期短的痛点,肖勇建议转向“精品化+特色化”模式:“游客需要预期——每次来都有新体验。”他提出三大方向:
一是在地文化深度转化:如潮汕英歌舞、顺德美食节,将传统习俗转化为可体验、可传播的现代产品;
二是轻资产运营:借鉴开平塘口粮仓改造、高明苏村锦鲤IP,以低成本艺术装置激活闲置资源;
三是数字赋能:通过短视频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让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,如敦煌数字壁画、AI生成乡村故事短片。
肖勇强调,文化和艺术源于生活,最终也要回归生活。艺术应接地气,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场景和体验,如四喜财神 IP 从概念到形成打卡街区,实现了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。对于乡村文旅项目而言,内容是核心,硬件需围绕内容进行匹配。
肖勇总结,乡村文旅已从“硬件竞赛”转向“内容为王”的时代。“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,而是源于生活、反哺生活的载体。”南海大地艺术节证明,当文化成为可持续的“流量引擎”,乡村便能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闭环。未来,随着AI技术与运营模式的迭代,乡村振兴或将迎来更多“小而美”的创新样本。